永明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大師,他是吳越王時代的人,這位大德歷史上記載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在《彌陀要解》寶靜法師的親聞記裡面,將永明延壽大師這一段故事說得很清楚。他在沒有出家之前,做一個小官,就是現在講的政府的公務員,管稅務的出納,所以手上常常有金錢經過,他就把國庫裡面的錢拿出來放生,常常拿去放生,於是被人發現了,他盜用國庫的公款去放生,被查到了。查到之後被判死刑,主辦案子的官員就把這個事情報告給吳越王。偷去幹什麼?偷去放生。吳越王看到這個案子也覺得很好笑,並沒有做壞事情,但是他盜用國庫的錢去放生,這是有罪的。吳越王就吩咐下去,他是判斬首殺頭,吳越王交代這個監斬官看他,假如綁到法場殺頭,他不害怕,不害怕面不改色,就把他放回來帶來見我;要是害怕的話,那就殺掉算了。結果綁到法場,他面不改色,人家就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一條命換得千千萬萬的命,值得!」不但不害怕還很歡喜,這就把他帶回去見吳越王。吳越王就問他:「你想做什麼?」他說他想出家,吳越王就成就他,給他做護法。以後他變成吳越王的老師,成了國師。這是永明延壽大師一個出家的因緣。

有一天,吳越王他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是佛門的大護法,他打千僧齋。千僧齋這是修福的,供養一千個出家人,叫千僧齋。實際上是很多人,不止一千人,叫做千僧齋,來修福。千僧齋是平等的,平等的供養,不分貴賤,以清淨心、平等心來供僧。當然,雖然講是平等,這出家人裡面還是有大德、高僧,席次裡面還是有上座,首席。首席大家都很謙虛,都推讓,都不好意思坐在首席上。這些老和尚互相推讓,忽然來了一個大家都不認識這麼一個出家人,穿得也不太整齊,破破爛爛的,來了之後,他老人家就往首席上一坐。吳越王心裡也很不痛快,不痛快但是也不好說,出家人,不好說,就算了。吃完之後,吳越王召見永明大師,向大師請教:「我今天供齋有沒有聖賢來應供?」有聖賢來應供,他的福報就大。永明大師告訴他:「有,今天定光古佛來應供。」吳越王一聽很開心,問他:哪一位?「坐在上首的那個和尚就是。」吳越王趕緊派人去找,去打聽這個和尚從哪裡走,派很多人去追蹤。這和尚也不知道姓什麼,也不知道叫什名字,但是他有一個特徵,他耳朵比別人大,就叫他做大耳朵和尚。大家去找大耳朵和尚,找到了,他老人家是在一個山洞裡面,他在那裡打坐修行。吳越王派這些人找到之後,曉得是定光古佛,請他到宮廷去應供。這大耳和尚說了一句話就圓寂了,「彌陀饒舌」。饒舌就是多話,把他的身分說出來了,這就入滅了,就死了。死了之後大家無可奈何,沒法子了。仔細聽聽他剛才說「彌陀饒舌」,這個永明延壽不就是阿彌陀佛再來嗎?這也很歡喜,定光古佛圓寂了沒有關係,家裡還有阿彌陀佛在。再趕緊回去報告,把這個事情跟吳越王一說,定光佛圓寂了,但是他留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這大家曉得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吳越王就歡喜得不得了,趕緊就去見永明大師。還沒有出宮,外面報信的人匆匆忙忙幾乎跟吳越王碰了一下,吳越王就 問:什麼事情這麼慌張?報信的人說:永明大師圓寂了。

諸位要曉得,古來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不會露身分的,身分一露就會走。身分要露出來不走,那都是假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他說是什麼菩薩、古佛再來的,說了又不走,這個我們曉得古來沒有這個例子,身分一暴露馬上就走了。這才曉得,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當然他是表演示現的,這是度參禪的人。到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提倡念佛法門。他說了最有名的《四料簡》,就是四首偈,叫四料簡。這四首偈裡面第二首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這裡引用這一段句子。

在那個時期禪風很盛,也是大家輕慢了淨土。永明大師要挽救這些人,要度這些人,所以先示現修禪。在禪宗裡面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修禪的人對他沒有不佩服的,沒有不景仰的。他再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給修禪人做個榜樣,希望帶他們回來,這個才說明:「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這是勸參禪的人。換句話說,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禪的人不能成就。如果他要不肯回頭念佛求生淨土,一定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太可惜了。所以他是現身說法,做一個榜樣,引導他們回歸到淨土來。這是佛祖的苦心,真正是大慈大悲。禪淨雙修,是不得已對參禪人一種權巧方便的教導。意思是說,實在講禪不能成就,修一點淨土,將來靠這個能往生,是這個意思。如果已經發心修淨土的人,決定叫你老實念佛,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何必還要惹麻煩!這是禪宗裡面一些自尊心很高的,不肯破壞他的自尊心,就是說你學禪,再加一點淨不就更好?是這個意思,誘導他們。我們要曉得,當時佛門的背景,了解當時佛教界的狀況,知道祖師提倡有特別的用意,他是真的有道理,不是隨便說的。 蓮池大師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累甚小,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祠得祀,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受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今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孤寡,孑然無礙,正好念佛。 若人遇難,遭逢如此,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經義,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學禪,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若人求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 ---------------- 永明禪師勸世念佛歌 http://www.plm.org.hk/qikan/fjwh/2k0504/2k0504f05.htm   1. 浮世生身事若何 猶如春燕壘巢窠  波波役役營家計 不如隨分念彌陀   2. 文章俊辯應高科 朱紫榮身志氣多  高官誰免無常至 不如方便念彌陀   3. 飛槍走射勢難過 駿馬騎來疾似梭  力敵萬夫輸老病 不如習善念彌陀   4. 富貴資財不厭多 朝昏計算恐差訛  憂煩不覺頭如雪 不如知足念彌陀   5. 音聲清響善謳歌 一曲新詞格調和  直饒唱得行雲墜 不如淨口念彌陀   6. 柳眉星眼賽嫦娥 玉體時新著綺羅 華容豈可長年少 不如及早念彌陀   7. 棋誇敵國智謀多 打劫爭先在切磋  光陰大半因茲廢 不如端坐念彌陀   8. 商人經紀最奔波 遠地他鄉到處過  江湖風浪危中險 不如歸去念彌陀   9. 慣會官方損陷他 巧裝詞訟逞嘍羅  家財漸破招人怨 不如省事念彌陀   10. 殺業冤家漸積多 將何情理見閻羅  勸君一路超生法 不如知悔念彌陀 ---------------- 蓮宗第六祖宋代永明延壽禪師〈四料簡〉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隬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 -------------------------- 佛法十疑略釋   戊寅十月六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講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於佛法而起之疑問,亦複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疑問,然後乃能著手學習。   以下所舉十疑及解釋,大半採取近人之說而敍述之,非是講者之創論。所疑固不限此,今且舉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份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相,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象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第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以上所說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學,僅略舉其大概。若欲詳知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自詳研,即能洞明其奧義也。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複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于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佈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於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並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種種慈善事業,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用幸福。因專注重於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於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於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議。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于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瞭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作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於佛法之空義十分瞭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   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性;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作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作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採取近人之說而敍述其大意。諸君聞此,應可免除種種之誤會。   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為余所厚望焉。 ------------------------- 一句弥陀 1.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该八教. 2.一句弥陀,意旨如何?知音者少,木耳偏多. 3.一句弥陀,大意分明,蛇生弓影,药出金瓶. 4.一句弥陀,名异方便,普摄群机,旁通一线. 5.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6.一句弥陀,临终佛现,四辩亲宣,六方共赞. 7.一句弥陀,成佛标准,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8.一句弥陀,证三不退,祗此一生,便补佛位. 9.一句弥陀,满十大愿,岂得普贤,错教了办? 10.一句弥陀,白牛驾劲,其疾如风,行步平正. 11.一句弥陀,如来藏心,水外无浪,器原是金. 12.一句弥陀,妙真如性,春在华枝,像含古镜. 13.一句弥陀,清净实相,绝议绝思,难名难状. 14.一句弥陀,圆融法界,觌体全真,交罗无碍. 15.一句弥陀,大圆智镜,身土影含,重重掩映. 16.一句弥陀,空如来藏,万法未形,一真绝相. 17.一句弥陀,圆满菩提,天更无上,云不与齐. 18.一句弥陀,大般涅盘,一轮明月,万里空寒. 19.一句弥陀,开般若门,十虚万法,一口平吞. 20.一句弥陀,华屋门开,从者里入,快随我来. 21.一句弥陀,入王三昧,似地均擎,如天普盖. 22.一句弥陀,得大总持,转一切物,使十二时. 23.一句弥陀,性本自空,星皆拱北,水尽朝东. 24.一句弥陀,法界缘起,净业正因,菩提种子. 25.一句弥陀,如镜照镜,宛转互含,重叠交映. 26.一句弥陀,似空合空,了无痕缝,却有西东. 27.一句弥陀,一大藏经,纵横文彩,绝待幽灵. 28.一句弥陀,一大藏律,瞥尔净心,戒波罗蜜. 29.一句弥陀,一大藏论,当念心开,慧光如喷. 30.一句弥陀,一藏秘密,发本神通,具大威力. 31.一句弥陀,浑全大藏,戒定慧光,流出无量. 32.一句弥陀,绳本是麻,柰何不会,翻疑作蛇. 33.一句弥陀,罕闻罕睹,影现镜林,响宣天鼓. 34.一句弥陀,无可譬喻,古镜当台,水银堕地. 35.一句弥陀,老婆心苦,运万斛舟,发千钧弩. 36.一句弥陀,明明是有,四辩八音,婆心苦口. 37.一句弥陀,的的是无,熔他万像,入我洪炉. 38.一句弥陀,亦无亦有,梦里山川,镜中华柳. 39.一句弥陀,非有非无,捺著便转,水上壶卢. 40.一句弥陀,第一义谛,尚超百非,岂落四句? 41.一句弥陀,妙圆三谛,最清凉池,大猛火聚. 42.一句弥陀,得大自在,转变圣凡,融通世界. 43.一句弥陀,有功者赏,王膳盈前,髻珠在掌. 44.一句弥陀,里仁为美,居卜来归,枯椿非鬼. 45.一句弥陀,非难非易,九品莲华,一生心力. 46.一句弥陀,就路还家,可惜痴人,弃金担麻. 47.一句弥陀,横出娑婆,汝信不及,吾未如何. 48.一句弥陀,归元捷径,紧要资粮,唯信愿行. 49.一句弥陀,要在信深,莲芽九品,抽自此心. 50.一句弥陀,要在愿切,寸心欲焚,双目流血. 51.一句弥陀,要在行专,单提一念,斩断万缘. 52.一句弥陀,誓成片段,拌此一生,作个硬汉. 53.一句弥陀,只恁么念,百八轮珠,线断重换. 54.一句弥陀,不急不缓,心口一如,历历而转. 55.一句弥陀,愈多愈好,如人学射,久习则巧. 56.一句弥陀,摄心密持,如人饮水,冷暧自知. 57.一句弥陀,譬犹掘井,就下近泥,价廉工省. 58.一句弥陀,类如钻火,木暧烟生,暂停不可. 59.一句弥陀,全身顶戴,人命无常,光阴不再. 60.一句弥陀,如救头然,尽十分力,期上品莲. 61.一句弥陀,妙圆止观,寂寂惺惺,无杂无闲. 62.一句弥陀,险路砥平,直抵宝所,不住化城. 63.一句弥陀,如水清珠,纷纭杂念,不断自无. 64.一句弥陀,顿入此门,金翅擘海,直取龙吞. 65.一句弥陀,尘缘自断,师子游行,惊散野干. 66.一句弥陀,蓦直念过,一踏到底,香象渡河. 67.一句弥陀,无相心佛,国土庄严,更非他物. 68.一句弥陀,无为大法,日用单提,剑离宝匣. 69.一句弥陀,无漏真僧,雪山药树,险道明镫. 70.一句弥陀,满檀那度,裂破悭囊,掀翻宝聚. 71.一句弥陀,满尸罗度,都摄六根,圆净三聚. 72.一句弥陀,满羼提度,二我相空,无生忍悟. 73.一句弥陀,满毗梨度,不染纤尘,直踏玄路. 74.一句弥陀,满禅那度,现诸威仪,藏甚枯树. 75.一句弥陀,满般若度,境寂心空,云开月露. 76.一句弥陀,想寂思专,未离忍土,已坐宝莲. 77.一句弥陀,一朵宝莲,唯心之妙,法尔如然. 78.一句弥陀,一朵宝莲,凡情不信,亦宜其然. 79.一句弥陀,一朵宝莲,决定不信,真个可怜. 80.一句弥陀,一朵宝莲,直饶不信,已染识田. 81.一句弥陀,宏通敢惰,入大悲室,坐法空座. 82.一句弥陀,无尽宝藏,八字打开,普同供养. 83.一句弥陀,断诸烦恼,全佛全心,一了百了. 84.一句弥陀,灭除定业,赫日轻霜,洪炉片雪. 85.一句弥陀,能空苦报,世界根身,即粗而妙. 86.一句弥陀,圆转三障,即惑业苦,成秘密藏. 87.一句弥陀,解难解冤,慈光共仰,法喜均沾. 88.一句弥陀,报未报恩,裂缠绵网,入解脱门. 89.一句弥陀,空诸恶趣,万德洪名,那容思议. 90.一句弥陀,机逗人天,参差三辈,掩映九莲. 91.一句弥陀,化兼小圣,回狭劣心,向无上乘. 92.一句弥陀,超然无碍,文殊普贤,大人境界. 93.一句弥陀,微妙难思,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94.一句弥陀,列祖奉行,马鸣造论,龙树往生. 95.一句弥陀,因缘时节,异香常闻,莲社创结. 96.一句弥陀,利大象龙,永明禅伯,智者教宗. 97.一句弥陀,感应非轻,少康化佛,善导光明. 98.一句弥陀,有教无类,雄俊入冥,惟恭灭罪. 99.一句弥陀,是无上禅,一生事办,旷劫功圆. 100.一句弥陀,理非易会,百偈俄成,三尊加被.